中小企業的困境
中小企業的困境一直都存在,只是疫情暴露和加重了這些問題。
中小企業的工業水平、數字化水平、生存方式,面臨著許多挑戰。
沒有過硬的產品和核心技術
如果有過硬的產品和核心技術,在某一個細分行業領先的話,這樣的企業就成了隱形冠軍。但是不幸的是,中國非常缺乏中小企業隱形冠軍。
管理不規范
很多企業缺乏規范的生產流程、管理流程、完整的技術資料,沒有完善的獎懲措施,特別是數字化水平不高。沒有組織保障
公司中一兩個人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憑經驗開發產品。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缺乏關聯,組織上比較封閉僵化,對外界的反應遲鈍。
總體來說,中小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比較初級,大約相當于上個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中期的水平。按照工業4.0的代際來劃分,大多數企業處在工業1.5上下,和工業4.0、智能制造之間還差“兩萬五千里長征“。 疫情過后,很多中小企業捉襟見肘,甚至難以支撐。終于復工復產了,卻發現沒有訂單了。那么中小企業該怎么辦呢?
疫情后,中小企業如何“數字化思考”
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小企業危中有機,機中有危。用數字化生存,往前邁進一步。 數字化生存這個概念,最早是1996年,尼葛洛龐帝提出來的。按照他的詮釋,人類生活在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生存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人們不斷的應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這就是數字化生存。
這個跟我們現在理解的數字化生存差異不大。 只不過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新工業革命的技術條件下,數字化生存有了不同的技術支持。
疫情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上云“,現在課程上云、會議上云。還有流行的”帶貨“。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網紅,“帶貨”只是應時之舉,并不能真正形成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一定要找到增加企業價值的舉措,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如何做
根據走向智能研究院“走向智能叢書”中專家學者們提出來的觀點,本人提出了一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三三五”模式。
橫軸是數智水平,從數字化到智能化怎么走。
豎軸是轉型水平,企業轉型升級,一步一步提升。縱軸是重構水平,企業要素正在被數字化改變
橫軸上的數智化三步走: 數字化一切可數字化的事物,網聯一切可以網聯的事物,加速知識流動形成知識泛在,不斷的提高系統本身的數智水平。
也可以按照約定俗成的說法來理解,關鍵步驟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豎軸上的企業轉型水平分三個步驟: 要素數字化、業務數字化、企業數字化。
從橫軸、豎軸來看,數字化轉型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復雜,我們只要從原點走45度的對角方向就可以。
縱軸上的重構水平有五種:所有的體系盡量解構和重組,從思維、技術、戰略、能力、組織上重構。 中小企業目前還平均處于工業1.5左右水平,需要在各方面進行補課,我們能把前兩步做好,對于企業來講就是巨大的飛躍了。 什么是第一階段、第一步驟的思維重構?
第一步就是要素數字化,數字化一切可以數字化的事物。
在考慮企業要素的時候,比如流程、文檔、知識管理、銷售,內部會議、物料進銷存等等,看看這些事情中的哪些環節能不能數字化。
第一階段、第一步驟的技術重構,在前面思考的基礎上,從技術角度入手將數字化技術落地。如建立企業自己的服務器(資金不夠可以考慮上政府或云服務商提供的云平臺),應用一些初級的軟件工具,做一點技術積累和知識管理的工作。
第二階段,第二步驟的思維重構是什么?
在企業要素數字化的基礎上,該階段要求實現企業業務數字化,要盡量做到網聯一切可以連接的事物。盡量讓物理設備有數據輸出,讓它們能夠聯網,能夠感知在制品的現場狀態。
把各種傳感器嵌入到設備、物料、工具、成品中。
有人問這么多傳感器嵌入會不會很貴?如果按照10年前、20年前的價格,是很貴。今天傳感[敏感詞]發展大普及,價格只有以前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具備了大規模上傳感器的條件。
比如,泰安的一家做工業鍋爐的小企業,曾經詢問本人,我們做鍋爐的小企業,怎樣做智能制造?我告訴他,小企業也可以從數字化業務、數字化產品做起??梢钥紤]在鍋爐的關鍵部件上加傳感器,監測監控鍋爐的運行狀態。鍋爐屬于壓力容器,鍋爐爆炸就是重大事故。在關鍵部件上加多種力學測量傳感器,根據產生的數據我們就可以及時獲知鍋爐的運行狀態,根據情況采取應對措施。
在業務數字化上,可以用一些軟件,比如CRM 軟件、供應鏈管理軟件、企業管理ERP軟件,這就是逐漸實現兩化融合。 我反復強調的:上智能制造,不一定要用人工智能,按照工程院的提出的智能制造三個基本范式,人工智能是高級階段的第三范式。中小企業只是要從第一范式的數字化智能制造做起就好。 如何判斷一個人造系統是否具有人造智能?可以參考《三體智能革命》書中提出的“20字箴言”。
智能系統二十字箴言
智能系統五大特征,也稱“二十字箴言“
狀態感知: 在物理空間的生產現場,布置攝像頭、力學傳感器、熱電偶、電壓電流的傳感器,流量傳感器,氣味傳感器等,通過狀態感知,抓取現場的數據。
實時分析: 將物理信息轉變成計算機可以接受的二進制比特數據。認為信息化就是電腦處理信息,這是誤會。電腦從來不會處理信息,只會處理二進制數據,根據軟件中的機理模型來計算處理數據。這個階段是軟件實時分析。
自主決策:根據軟件中預先設定的最佳數據、推論規則和知識,形成一些決策機制。自動給出當前場景下的最佳決策。
精準執行:根據自主決策形成的數字化指令送到設備的控制器中去精準執行。
學習提升:如果再高級階段發展,你已經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了,可以把人工智能的算法在數字化的基礎之上加進來。機器在不斷的學習,越學習對系統的工作過程越了解,做出的決策越精準。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案例
在長三角、珠三角一帶有6000萬制衣業工人,大約45萬家制衣中小企業,許多制衣工廠有幾百人,上千人,當然也有幾十人的小作坊。這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有的只是縫紉機、熨燙、除塵、裁剪基礎設備,離我們想象的“高大上”實在差太遠。這樣一些企業在做智能制造,小有成效。 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智能系統,形成一個閉環。 工人踩縫紉機時的聲音頻率和時間長短,可以表征一個人的工作技能,比如優秀的員工對準衣服的前后襟一條長針腳,一踩縫紉機順利完成,總共1-2秒鐘。如果他的徒弟技術不熟,發出來的聲音頻率要低一些,時間要長一些,甚至中間操作有停頓。工位姿態傳感器做成一個小盒子釘在縫紉機面板[敏感詞],每一個車間用一個大盒子來采集200臺縫紉機采集信號,大盒子通過工位姿態傳感器的“狀態感知“就拿到了縫紉機面板振動的數據。
后臺服務器對所有采集到的數據用工業軟件做分析,知道每個人干活做得好還是不好,并且能夠根據現場的工作進度情況來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來自動排班。
這就是自主決策。
最后,將根據工作場景實時排班的工作任務[敏感詞]落實到人。
實現優化的動態排班,排班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產線平衡率提高了10%,總體效益提升了30%。
一家制衣業企業優化到30%的利潤提升,可以想象這個效果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