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15作者來源:金航標瀏覽:2009
與此同時,在硅片材料外,對華出口限制了先進工藝節點最重要的兩大工具——EDA軟件和制造設備(含EUV光刻機)。但在此之前,西方公開的出口管制政策一直停留在7nm-14nm節點,12英寸硅片也是如此。
公布該消息的立昂微成立于2002年3月,創始人闕端麟院士是中國最早研究硅材料的科學家之一,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2000年,闕端麟院士創辦硅片制造企業浙江金瑞泓(現為立昂微子公司),2010年承擔了02專項的“200mm硅片研發與產業化及300mm硅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目前已建成15萬片的12英寸硅片產能,在圖像傳感器件和功率器件上已實現大規模出貨。
而另一家承擔了02專項的大硅片制造企業為張汝京博士創辦的上海新昇(現為滬硅產業子公司)。
作為一開始就瞄準“12英寸硅片卡脖子”的明星企業,上海新昇不負眾望,開發出用于20-14nm先進邏輯和存儲器的300mm硅片技術,目前已建設完成30萬片月產能的生產線,累計實現銷售達到600萬片。
此外,產能上有望解決晶圓廠“燃眉之急”的12英寸硅片制造企業還有中環股份、有研半導體、中欣晶圓、奕斯偉、上海超硅等。
但12英寸晶圓已經量產使用超過20年,這些國產“后生”追趕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部分企業投資存在不確定性,存在泡沫產能無法落地;二是產品市場上,大部分企業沒有突破到40nm以內邏輯制程正片的規模出貨;三是缺乏規模優勢難以獲得市場認可,成熟工藝市場和五大國際硅片廠(日本信越、勝高、臺灣環球晶圓、德國Sil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動輒百萬片的產能及成本難以競爭。
這次的28nm管制,能刺激國內晶圓廠和硅片廠“結盟”并在材料領域掀起“替代潮”嗎?
Copyright ?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138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