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5-10作者來源:林雪萍瀏覽:1459
【注:中歐經貿關系引人關注。在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下降的背景下,2023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不降反升,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而2023年中歐雙邊貿易總額達到5.5萬億元。如今中國制造在歐洲表現很亮眼:葡萄牙等國家的光伏板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而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遠超其他地區。中歐之間,孕育著哪些機會?
2024年5月4日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對話》欄目,邀請汽車、光伏、家電這三個代表性和相關專家進行了解讀。本文進行了整理?!?/span>
《對話》欄目主持人:陳偉鴻
對話嘉賓:
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尹同躍
海信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賈少謙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高紀凡
上海交大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供應鏈攻防戰》作者 林雪萍
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歐盟工作委員會會長 楊拴昌
圖:《對話》合影
制造能力挺進歐洲
2024年中國制造最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就是出海潮。在去往墨西哥的飛機上,滿眼全是中國的工程師面孔。在越南的工業園區,到處都是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和調研者。而在歐洲,也有同樣的潮流洶涌。
出海并非新命題。中國2010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國。這期間中國制造得到了極大的錘煉。家電是中國全球化最充分的一個行業。汽車也是經營多年,這一兩年異軍突起。而中國光伏最早的成長發源地和福地就是在歐洲,就是在德國和西班牙。
然而這次的出海熱,則跟以前的產品出海有著顯著的不同?,F在更常見的是海外建廠,是產業投資。它刺激了供應鏈上游的移動,從而形成了一個全面出海的過程。
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表現搶眼。雖然在國內市場略顯疲憊,但上汽集團海外市場業績卻表現不俗。2023年上汽集團海外銷量達121萬輛,其主力品牌為名爵MG,全球年銷量超過80萬。名爵在歐洲市場異?;钴S,單月穩定在2萬輛以上銷量。名爵已躋身英國、西班牙純電動汽車市場前兩名,僅次于特斯拉。這也使得歐洲成為上汽集團[敏感詞]年銷量超過20萬輛的區域市場。
歐洲市場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新面孔。來自安徽的奇瑞汽車,在2023年出口94萬輛,排名第二,目前正在深耕歐洲市場,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新建立的工廠,甚至迎來了西班牙的首相。一個頗有意味的信號是,這個工廠的原址正是日本的日產汽車。兩年前,日產關閉了這家工廠,一度導致約2500名工人失業。
歐洲向來是中國光伏的寶地,也是海外第一大市場。光伏組件、逆變器和跟蹤支架這光伏三大件,中國在歐洲的企業都占著主要的地位。光伏組件里的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隆基加上晶澳都,逆變器如合肥陽光電源、蘇州固德威等都在這里深扎其中。而天合跟蹤的跟蹤支架,本來就是收購的西班牙品牌。
相對這些令人關注的新能源和光伏,中國的家電早已不動聲色地深入到歐洲市場。青島海信在歐洲布局了5個工廠,在這里雇傭的員工超過1萬名。
必修科目
出海,是中國制造需要反復遇到的主旋律,每一次都有新的高度。在過去短短的20年,中國能看見不同的出口樣本在演化。2000年左右。中國的走出去基本上是一個外資依附型的。整個的產能的調度,都是圍繞著外資的指揮棒去進行。
而在2010年左右,中國制造能力已經得到良好的打磨。此時中國又經歷了一個走出去的熱潮。這次是“成本驅動型”,中國制造初步消耗了基本的技術要素,從而在成本上追求更加合理的資源配置。
而現在,是一個全面融入全球的新周期。成本的考慮并非唯一的因素。中國要全面而完整地擁抱全球化,許多企業將要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這是中國制造所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對于要成為全球化的中國公司而言,現在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而歐洲則是一個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全球化舞臺。作為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它的法規導向非常明顯。任何一個規則,都是從制定法律開始。由于時間反射弧比較長,人們對風險的把控相對可以預測。而美國比較復雜的風險博弈,則要劇烈很多。
中歐市場有著高度的互補性。不僅僅說日用品,對于先進技術的制造產品也有廣泛合作空間。這種產品,歐洲在2022年進口的13%是來自中國,而在2000年只有2.5%。
歐盟是中國利用外資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多的技術來源國。這也正是中國向歐盟學習的地方。而現在中國一部分成熟的產品,也到歐洲落地,就可以更好地貼近市場,近距離的提供服務。
企業的發展需要做品牌,到歐洲去實際上是實現中國品牌天花板的突破。如果中國產品在歐洲能被客戶所接受,在其他市場也就更容易。
家電已經率先做出了示范。中國生產的電視機占全球市場份額57%,中國的液晶顯示屏占全球70%。而全球空調的80%來自于中國,冰箱也超過50%。在歐洲市場,中國生產的空調占比歐洲的82%,冷柜占比80%,而電視和冰箱則占據歐洲的50%。在家電領域,中國企業只要能在國內市場做到領先,基本都可以成為世界企業。
現在這種現象正在開始在汽車領域也有火花出現。有一家歐洲豪華汽車制造商,已經開始探討采用奇瑞的汽車平臺,共同開發新車型。
從高端市場的選擇來講,歐洲是一個最有吸引力的選擇。無論是品牌商還是消費者的心智都很成熟。向歐洲腹地去做生意,這種逆向而行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挑戰。中國市場的成功模式,如何復制到像歐洲這樣的發達市場,這還是一個新答卷。在這里,中國的企業能得到全球化能力,能得到最徹底的一個錘煉。
歐洲是一個戰略選擇,必須攻關的市場。
雜音傳來:產能過剩?
歐盟市場,也會聽到對中國企業的指責。一個關鍵詞就是“產能過?!保坪踔袊诎堰^剩產能轉移到歐洲市場。
這種聲音表面看上去是來自一些歐盟官員的焦慮。例如在歐盟市場,95%的光伏產品都是中國公司提供。
中國對“產能過剩”這個詞應該非常熟悉。上一次對中國“大規模產能過?!钡闹肛煟窃?015年面對中國的鋼、鋁和水泥。中國作為一個占比全球1/3的制造大國,這種指責“產能過?!钡牟粣偠曇?,會經常回響,揮之不去。
這次激發的情感,會更加強烈,因為這對歐美的兩個基本盤有巨大的觸動。第一個就是汽車,這是發達國家傳統強項。第二個就是綠色技術,不管是光伏、風機,這代表未來的方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聲音并非真正來自企業家。很多企業表示,中國光伏對歐洲的能源轉型是做出了巨大貢獻。像天合光能在歐洲調研企業的時候,總是可以優先得到對方的安排。甚至提前一天約,第二天都能夠安排兩個小時。這種細節上的體貼,體現了對中國光伏產能的需求。某種意義而言,“產能過剩轉移到歐洲”更多來自政府和媒體,而非來自廣泛的企業民意。像法國電力、意大利電力,以及西班牙電力這些大的電力公司,和大量的面向終端老百姓的分銷商以及終端用戶,都對天合光能有著廣泛的善意。大量的終端客戶甚至會聯合起來,反對面向中國光伏產品施加的“增加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很顯然,這對終端是不利的,會影響歐洲整個能源轉型的進程。
四十年前,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陸陸續續都在中國建廠,從來沒有聽到過產能過剩轉移到中國。而現在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工業振興能力,在全球化的一體化市場下去建設工廠,也是一個自然的市場行為。
實際上,這是一種資本意志的表現。資本永遠向著高回報的地方去流動。中國出現了大量的所謂“高產能”,本身就說明資本在看好這種產能。這種流動方向,也是投資者的選擇所決定。
從實際的微觀世界來看,產能和需求之間永遠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當中,無法做到[敏感詞]的1:1。有可能是1.2:1,或者是0.8:1,都是非常正常的市場規律。2023年中國光伏生產了490吉瓦,市場安裝是420多吉瓦,基本上吸收率85%。這可以看成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供求。
在哪里投資,產品銷到哪去,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市場的行為。在中國現在投資有更大價值在中國投資,如果說歐盟,假定有更大的對企業家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會在歐盟建設新的產能。
僅僅是以出口量大,就認定是產能過剩,并非是一種專業的態度。歐洲最驕傲的一個制造業應該是航空??湛?023年生產了750架飛機,實際上歐洲市場只有370架。再跟波音分一下,差不多再減掉一半。實際上,空客飛機的產能是歐洲需求的4倍。而這個四倍,也正是歐洲指責中國的汽車產能是國內需求量的倍數。
“產能過?!蹦撤N意義而言,是一個普通的市場學概念,而非一個引發情緒的道德命題。市場經濟在發展階段,會出現很多現象,也會包括局部過剩的特征,這正是價格過度競爭的一個特征。它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就是產能出清,很多低效的產能會逐漸從市場上擦除。
這背后更有技術上的改進和企業破產的風險。光伏的產能其實是有巨大的風險,因為這個行業的技術迭代很快。以前還是P型產品的市場,而新一代的N型產品在2023年就已經占到30%。2024年將要占到60%以上。這種產能是完全跟隨技術的迭代,而推動市場的進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過時的產品就會被淘汰,某些產能自然就會被出清。
僅僅因為產量大,出口量大,就定性為產能過剩。這是一種全球敘事的偏差。過剩產能的指責,并非是一個市場提法,而更像是政治性口號。這是被認為提取了一個經濟發展的片段,然后無限放大的結果。這其實代表了一種很復雜的心態,就是需要中國制造,但是又不希望中國變得更大更強。
中國在傾聽這種聲音的時候,也要辨別其中的分層。歐盟內部的聲音,也并不相同。對中國的電動汽車的調查,德國這么倚重于汽車制造業的國家,并不支持這件事情。而比較支持的,則是來自法國等國家。
這背后是意味著什么?
德國的汽車在中國,依然是非常成功。但像法國的雷諾集團,包含了標致、雪鐵龍的斯特蘭蒂斯汽車集團,在中國的顯示度都很低。競爭力偏低,又不希望中國跑的太快,這才是法國支持歐盟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進行調查的原因。
很顯然,這種產能過剩的概念游戲,其實是很難經得起推敲。它是一個全球化敘事的不平等,有一些政治家將其[敏感詞]化了。而概念分層很重要。即使在德國,政治家、企業家和不同媒體,也各有不同的角度——這并非都是和諧的和聲一片。
這也意味著,中國自己也要建立中國的敘事方式,做更加有效的解讀。同時,企業家在歐洲、在斯洛文尼亞、在西班牙的經營活動,可以更多的跟當地媒體接觸,跟官員交流,跟老百姓互動,都會加深雙方的認識,使得大家對中國制造和中國產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與本地社區的共生
如果去歐洲市場,一定要堅持長期主義。盡管奇瑞2023年出口近94萬臺汽車,令人羨慕,但實際上奇瑞吃苦頭摔跟頭的時候,并不為人所知。這是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
盡管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給德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德國汽車界要冷靜得多。從歷史看,歐洲汽車并非第一次受到沖擊。第一是日本車,挺進歐洲。德國、法國、意大利都對日系車的價格和低油耗,感到很緊張。第二波是韓國車,也讓歐洲車系感到壓力。然而日韓最后都在歐洲扎下根來,市場比例也穩定在20%左右。最終,各方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局面。
現在,輪到中國汽車進入市場。對于德國汽車界而言,這跟以前沒有什么不同,競爭只會帶來進步。這正是考驗中國汽車的最好時機,許多設計理念都要更新。歐洲汽車跟中國的消費也不太一樣,因為歐洲更偏愛小車,而中國人則更喜歡大車。因為許多歐洲街道非常狹窄,只有小車才能來去自如,這也需要中國汽車,設計出小級別、小尺寸的更多車來充實這樣的市場。
這種考驗是全面的。海信在2018年收購的古洛尼,是斯洛文尼亞最大的工業企業。經過海信五年的經營,兩個加起來近200百年歷史的品牌,都被重新盤活。而且海信投資3億歐元,不僅擴大了既有冰箱的生產,而且引入了彩色電視機的生產工廠。這種做法贏得了本地的敬意,斯洛文尼亞的總理也向前來調研的海信董事長表達喜悅之情。這位總理還提到的一件事情是,2023年斯洛文尼亞發生了五十年一遇的洪水災害,海信第一家站出來捐贈了大量的物資。
在這位總理看來,海信并非一定就是“中國化標簽”,而是一個與斯洛文尼亞人民融在一起的一個本土化企業。
這也正是海信在進軍歐洲和全球的一個基本邏輯,那就是“local for local”的走向本土化。在當地,遵守法律法規只是一個基本及格線,一個企業能否成為一個社會公民企業,才是真正徹底的本地化。這是中國企業正在進化的方向。
還有很多偏見的繩扣要解開。中國制造曾經以價廉物美走遍世界,但對于中國家電類產品而言,這個時代已經翻篇。歐洲市場是一個調性很高、品質感很強的區域。從裝修風格而言,在中國,冰箱、廚電還都是單個產品,而歐洲無論是廚電或者冰箱都是嵌入式。這需要大量的定制需求,來設計嵌入式的超薄產品。產品內部格局也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國內的產品,冰箱基本上冷藏室占2/3,冷凍室占1/3。而歐洲大部分國家都一半是冷凍,一半的是冷藏。這種豐富性看上去帶來了一種復雜的挑戰,但其實這是給優質制造商的一個提升產品能力的絕好機會。海信的家電,以前能賣到500歐元的可能性很少,而現在5000歐元的產品都有市場。高品質產品,成為中國企業的新方向。
古洛尼被海信收購之前,它已經虧損12年。而海信收購了之后,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扭虧為盈。古洛尼所在的城市里面,有1/3的居民都在圍繞這個企業工作。企業的扭虧為盈,一下子讓當地人信服,來自中國的企業,居然能夠做到歐洲做不到的管理。即使工會,在歐洲也沒有對海信發起挑戰。善待員工的理念,使得很多員工甚至主動出來,反駁工會提出來的訴求。
在歐洲企業,經常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西方管理會比中國管理更有效。實際上中國管理已經吸取西方管理學的許多經驗,而且融合了中國的東方思維特點。中國一個又一個品牌的成功,就會逐漸扭轉當地人的刻板印象,從而使得中國品牌越發走向高品質的空間。
同樣,在創新環境良好的歐洲,技術創新也會贏得尊重。而整個光伏行業的市場格局,則是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較量中確定格局。2010年以前,中國光伏還是追趕者,當時德國的西門子、Q-Cell都是領先的企業。隨后十年中國光伏,超越了歐洲和日本的企業,成為全球領軍者。
現在光伏進入了一個引領全球的時代,但這正好也是一個跟歐洲合作的機會。許多歐洲政府和企業,都迫切希望引入中國光伏的投資和研究。
風機也是如此。在東歐國家,如果需要購買2兆瓦的新機組,歐洲企業的報價是一臺270萬歐元。然而在中國,5兆瓦以下的機組基本上已經不生產?,F在我國陸地上的風電機組,基本都是5兆瓦到10兆瓦。而這樣的機組,在很多歐洲風場,是不可想象的。而實際上,中國海洋上的風電機組,已經達到了18兆瓦一臺。
歐洲有46個國家和地區,既有德、英、法這樣的發達國家的需求,也有更多相對低水平的需求。如此多的國家地區,其實需要多元化的技術。
反補貼
但要完成全球化的擁抱,也并不容易。與“過剩產能”相伴而行的荊棘,就是“反補貼”的調查。
2023年10月歐盟官方公告當中的聲明稱“對產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的調查程序”。
2024年的4月,歐盟委員會針對羅馬尼亞一個光伏園區的項目招標當中的兩個投標方展開了反補貼的調查,其中就涉及到了中國的光伏制造業龍頭。
實際上,中國的光伏產業能取得在全球產業和市場的領先地位,關鍵是靠科技創新。中國光伏產業專利,占了全球的總專利數量的85%。從2010年以來,天合光能首次提出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一個國際標準之后,全球大部分的標準都是由中國企業牽頭制定的。而太陽能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的世界紀錄,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企業創造的?;旧厦课迥?,這種創新就會將整個產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梯度。
然而這種產業提升,吞噬了許多中國的光伏企業。全球光伏的發展,得益于2000年德國第一個出臺了可持續能源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歐洲對于綠色、對于節能的要求,發展比中國早。中國一直是跟在后面吃土。在2010年美國發起的301調查和隨后歐盟發起的雙反調查,中國光伏有大量企業被淘汰。而2018年中國的531政策,以平衡電價的名義,直接降低入網的光伏價格。一方面限制建廠,一方面取消應用端的補貼。而到了2021年,居民使用光伏的補貼也給取消了。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許多不適應的企業被出局。可以說,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都是一路滿臉帶著煙火殺出重圍的企業。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對于起步的行業,全世界都會有政府補貼,來促進行業的快速進步。當下,美國政府依然宣布對英特爾等這樣的企業,動輒就是上百億美金的補貼。對自己企業補貼,卻對外部企業提起“反補貼”的大棒,邏輯很難自洽。同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早在2021年已經停止對購買者進行補貼。反倒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依然在這方面補貼得更兇。
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客,對中國制造依靠創新成為精品的事實,還有著一種歷史上的偏見。只要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變強,第一位原因就會歸于額外的政府之手而非創新力量。
系統性視角
既然中國企業國際化正走向深水區,也要有系統性視角看待海外這些國家所采取的措施。以前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要被反補貼調查?,F在新興行業的企業,也要遭受這樣的調查。
中國在過去,一直非常熟悉這些工具的應用。但是一種新的現象是,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它的工具箱里面的工具越來越多了。2024年4月,歐洲開始依照生效的“國際采購文書IPI”的法律文件,對中國的醫療器械是否得到補貼進行調查。它主要調查中國醫院是否通過國產替代,以致于把歐洲的品牌排斥在外。
面對這些工具,中國的應對不能像打地鼠一樣,見一個應對一個,而是需要建立系統性的應對策略。這是中國制造崛起所需要建立的一個整體應答系統。西方主要采用三個維度來圍堵中國制造。第一個貿易關稅相關,如反傾銷反補貼。第二是限制技術,與出口管制相關。第三個就是投資管制。中國也要系統性構建一個防御之盾牌。
并非所有挑戰都是一種威脅。就歐盟設立的碳邊境稅CBAM而言,盡管會對中國企業帶來成本的壓力,但從技術角度講,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2026年開始,所有進入歐盟的產品,都要進行所有環節碳足跡的分析。中國企業應該歡迎這一點,因為這需要綠色能源來完成生產,這恰恰給中國企業打開了綠電生產的大門。
同樣,歐盟對農業產品的農藥殘留物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是促使中國企業的進步。農業農殘,歐洲的標準當然是[敏感詞]的。中國老百姓也能夠享受[敏感詞]最綠色產品的保障。
這些對生產方式的進步、對產品質量的要求,都可以正面看待,也成為中國此次融入全球化的一個關鍵雄心。
小記
歐洲是全球[敏感詞]水平的競技場,而對中國企業將迎來一段新的全球化篇章??梢钥吹降氖?,歐洲的工業大國的政府部門,都在尋求中國的合作,這也是國外的招商引資。而反過來,這也正是中國應該走出去的過程,走向真正的全球化。而在以技術創新贏得競爭對手尊敬的時候,流暢的全球化敘事方式和本地社區化的戰略理念,都值得中國企業仔細考量。
免責聲明:本文采摘自知識自動化,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金航標及行業觀點,只為轉載與分享,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Copyright ?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138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