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29作者來源:金航標瀏覽:1868
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背景與發展歷程
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施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從1994年,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以來,北斗衛星導航發展已從原來的北斗一號系統發展到北斗全球系統(也稱為BDS-3)。北斗一號系統采用了有源定位體制,可以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于2004年啟動,這套系統在兼容北斗一號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了無源定位體制,可以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氨倍啡蛳到y”目前擁有5顆衛星在軌測試,這5顆衛星共同發展星間鏈路等試驗驗證工作,并適時入網提供服務。“北斗全球系統”計劃將于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前后,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
2、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的發展新趨勢
著眼于未來,BDS面臨著以下主要任務:建設完整的星座系統;升級地面運控中心,使之更加穩定;提高衛星原子鐘的性能;提供全球的PNT服務;增加自主導航能力;增加新的信號頻段;使之與其它GNSS的兼容與互操作;使BDS的星基增強系統也與其它GNSS廣域增強系統兼容。
為了完成這些任務,BDS將進一步發展星間鏈路技術、新的定軌策略、與星基增強系統的整合,以及多頻信號體制。
3、 BDS+的概念與設想
楊元喜院士對“北斗+”概念也做了詳細的解讀。“北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 “北斗+”應用,即北斗與其他電子產品的集成應用,或將北斗芯片嵌入到其他服務終端、服務產品中,形成在北斗位置服務基礎上的其他更多功能服務與應用;二是指北斗與其他導航系統集成,如與美國GPS系統、俄羅斯GLONASS系統、歐洲Galileo系統、慣性導航、天文導航、物理導航等形成多系統集成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從而形成全球無縫PNT服務體系,其連續性更強、可觀測性、穩健性都將得到有效提高“。
總而言之,“北斗+”的核心要素便是:多信息源、穩健的運控系統、整合的傳感器、自適應的數據融合和智能和統一數據的PNT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的可能性模式基于以上論述,楊院士進一步介紹了“北斗+”的可能性模式。包括與多個GNSS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與地面無線電導航系統(Doppler/ROLAN/TACAN/Omega/甚高頻VOR/Alpha/Wi-Fi等)的整合、與慣性導航系統的整合、與其它導航手段或者時空信息生成手段(微型原子鐘、地磁、重力、成像、地理信息、聲納、天文信息等)的整合、以及與量子定位系統(Quantum Positioning System,QPS)的整合。
下圖呈現了基于這些模式的“北斗+”架構。
4、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的關鍵技術
楊院士分享了“北斗+”各類模式中可能會應用到的關鍵技術,包括超穩定的芯片級原子鐘、超穩定的IMU、芯片集成多感應器、QPS和組合PNT、自適應數據融合和在多模PNT信息數據融合中的并行計算等。
在報告的最后,楊院士再一次強調未來“北斗+“的各項優勢,并表示“北斗+”時代的到來不僅能帶動產業發展,更會形成巨大的應用潛力。
本文轉載自“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Copyright ?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138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