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后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隨著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順利入軌,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目標。
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也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戰略任務圓滿收官。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航天領域完成收官的[敏感詞]國家重大工程。
北斗三號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其中24顆運行在中圓地球軌道,3顆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3顆運行在傾斜地球同步軌道。
此次發射的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是北斗三號第三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也是北斗三號的第30顆衛星。該類衛星在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上發揮關鍵作用。
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介紹,作為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建設的收官之星,這顆衛星成功發射后也意味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點工作今后將從工程建設轉移到維護穩定運行、提高服務水平上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中國高度重視北斗系統建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按照計劃,2035年,我國還將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北斗將以更強的功能、更優的性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北斗系統自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北斗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斗時空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并正在成為北斗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
未來,中國北斗將持續推進海內外應用推廣,不斷深化衛星導航的高精度服務與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繼續融合,加快衛星導航領域與高端制造業、軟件業的融合,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革,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由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三種大型低溫液體運載火箭組成。自2000年10月31日發射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算起,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至今共進行了44次北斗衛星任務發射,將59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護送升空,發射成功率100%,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中國奇跡。因此,長三甲系列火箭也被稱為北斗組網的“專屬列車”。
此次任務成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重重困難,發射團隊按照工程大總體提出的“嚴上加嚴、細上加細”的要求,嚴格執行各項防疫措施,優化流程、嚴抓質量,實現了疫情防控、型號任務兩個萬無一失、兩個全面勝利。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
本文轉載自“ 中國航天報”,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