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點火升空! 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隨著該衛星在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大棋局”的落子定盤,北斗三號30顆組網衛星已全部到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北斗三號
在發射塔前合影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包括24顆MEO衛星,3顆IGSO衛星和3顆GEO衛星。
其中,GEO衛星安靜地駐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里的太空,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為北斗導航系統的技術指標提升提供增強服務,它們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吉星”。這次成功發射的是“吉星”家族中的老三,大家也親切地稱呼它為“嚞星”。
五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北斗家族中的“大個子”,吉星家族具有寬大的體型和強壯的體魄,采用的衛星平臺是我國現役規模較大的衛星平臺。吉星家族沿襲了北斗系統最鮮明的特色,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這是中國北斗系統的創舉。
強大的承載能力讓“嚞星”和兩位“哥哥”一樣,具備無線電導航、無線電測定、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功率增強、站間時間同步和定位六大本領,可為我國及周邊地區用戶提供導航及增強服務。
記者了解到,作為北斗全球導航系統的最后一顆“收官之星”,“嚞星”在國產化方面也是集大成之作。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北斗導航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
此外,北斗三號的服務能力較北斗二號拓展了10倍,在通信、電力、金融、測繪交通、漁業、農業、林業等領域,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北斗導航系統的普惠服務。
幕后揭秘:
為何在發射前12小時摁下“暫停鍵”?
據火箭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副總設計師李聃介紹,6月15日晚,發射隊正在進行負12小時射前功能檢查時,發現了一個技術問題,導致壓力數據低于設計指標要求,隨即發射隊進行了問題排查工作,并且在短時間內就找到了故障點。
雖然經過排故,指標已經正常,但是在發射前航天人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帶疑點加注,不帶隱患上天。因此北斗工程指揮部針對這個技術問題,進行了慎重研究,經過討論指揮部決定推遲此次發射。
“航天人在工作中堅持‘嚴、慎、細、實’也是在為榮譽而戰,對航天人來說,每成功一次就會增加一分榮譽,而一次失敗就足以將以往的榮譽清零。”李聃說。
在被問到為何敢于在這么一個舉國關注的發射任務按下“暫停鍵”,李聃表示,“此次發射是北斗全球導航工程最后一步的最后一顆星,是北斗系統建設全面完成的標志。在果斷決策的背后,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但是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指揮部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尊重科學,堅持原則的結果。
北斗三號三大亮點!
亮點1:星座星間鏈路技術實現聯通無極限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研制團隊攻克了星座星間鏈路技術,采取星間、星地傳輸功能一體化設計,實現了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這就是說,雖然“看不見”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衛星,但用北斗衛星的星間鏈路同樣能與它們取得聯系。
亮點2:新技術實現衛星長壽命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介紹說,衛星導航服務一旦中斷,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對衛星導航的可靠性、連續性提出了苛刻設計的要求。北斗三號衛星采取了多項可靠性措施,使衛星的設計壽命達到12年,達到國際導航衛星的先進水平。
亮點3:新“神器”讓服務“零誤差” 我國北斗衛星采用銣原子鐘,同時還配置了性能更高的新研國產氫原子鐘。氫原子鐘雖然質量和功耗比銣原子鐘大,但穩定性和漂移率等指標更優。星載氫原子鐘的在軌應用,對于實現北斗導航定位“分秒不差”,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說 “北斗專列”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由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三種大型低溫液體運載火箭組成,是我國目前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敏感詞]的火箭系列,包攬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軌道航天器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
2020年6月2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北斗三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44次發射,將59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護送升空(含此次任務),完成了北斗導航工程的全部發射任務,發射成功率100%。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也被形象地稱“北斗專列”。
自2000年10月31日,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算起,至今長三甲系列火箭共進行了44次發射,將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護送升空,發射成功率100%,因此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也被稱為北斗導航工程的“唯一座駕”。
100%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全勝
從2007年發射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試驗衛星算起,12年間,長三甲系列火箭用40次圓滿成功的完美表現,將55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如果再算上更早前發射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那么長三甲系列火箭以44次100%的發射成功率,護送59顆北斗衛星進入軌道。
19天北斗組網高密度發射紀錄
自2017年11月,啟動全球組網建設以來,北斗導航工程進入了建設的“快車道”。尤其是2018年,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10次發射,成功將18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送入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7月10日至2018年11月19日的133天中,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7次發射,成功將12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軌道,平均一次火箭發射僅間隔19天,創造了北斗組網高密度發射紀錄。
12次遠征一號上面級執行北斗三號組網任務次數
2017年11月5日,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北斗三號首發雙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的衛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24顆、25顆衛星,也是北斗三號第1、2顆組網衛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
遠征一號上面級在北斗三號工程發射中圓滿完成了12次任務,將24顆MEO軌道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為北斗三號工程組網任務的最終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112次中國發射次數最多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
長三甲系列火箭是我國發射次數最多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截止至此次發射任務共發射112次。
能夠成為我國發射次數最多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是由于長三甲系列火箭可以一箭單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發射,既可以用于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也可以用于超同步轉移軌道或低傾角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以及深空探測器發射,還可以在飛行過程中實現側向機動變軌、多次起旋、消旋、定向等,可以滿足衛星用戶多種不同使用要求。
18次長三甲系列火箭執行北斗三號任務次數
自2017年11月5日,長三甲系列火箭執行首次北斗三號以來,在2年多的時間中,長三甲系列火箭完成了18次發射,滿足了北斗三號快速組網的要求。
研制團隊使液體運載火箭研制生產能力從一年2至3發提高到8至10發;發射周期從60天減少到21天,發射隊伍從200多人降到100人左右,為高密度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和運載火箭管理技術的創新發展的奠定了堅實基礎。
22次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執行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次數
自從2012年首次執行北斗導航工程發射任務以來,長三乙火箭已經執行了22次北斗導航工程發射任務,成功將37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因為其具有任務適應性高、可靠性高的特點,長三乙也是“三兄弟”里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12次,長征三號丙火箭發射10次。) 華夏北斗,劍指蒼穹。星辰大海,我們來了!
本文轉載自“ 北京日報”,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